top of page

Research Insight:台灣「護國神山」走向世界 未來10年面重大改變


  • 林俊吉/分析師

  • 2021-07-14

放眼未來十年,全球半導體製造產能70~80%高度集中於東亞的狀況將不復見,而台積電逐漸把雞蛋放到其他籃子,對台灣來說或有些許失落,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多面向的適度減壓。

全球晶圓代工市佔過半的龍頭業者台積電,從很多面向來看,無疑是一家世界級的公司,例如在本文完稿日市值為新台幣15.38兆元(約5,48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2 (若以ADR價格計算,則市值約為6,252億美元,排名第10),亦是半導體產業中的首位。

又如2020年台積電全球客戶510家,合併年營收達新台幣1兆3,392億5,500萬元,其中來自以美國為主的北美客戶貢獻比重為62%,中國客戶為17%,亞太(扣除日本與中國)客戶為11%,EMEA(歐洲、中東及非洲)與日本客戶各為5%。

再從公司所有權組成來看,台積電約有四分之三的股權掌握在外資手上,台灣投資人合計僅佔約四分之一,就算扣除部分台灣投資人是藉由外資持有台積電,台積電股東的國際化程度仍非常高。

然而,從其他幾個面向觀察,則會發現台積電是一家本土化成分極重的台灣公司。

首先,台積電轄下晶圓代工廠年出貨超過1,240萬片12吋晶圓約當量,其中台灣廠區的產能比重超過9成,中國廠區約佔5~10%,美國廠區僅有一座8吋廠、產能佔比僅約1%。此外,4座先進封測廠也都位於台灣。

再者,位於中國的廠區營收佔比為3.5%,美國的廠區營收佔比更只有0.6%,其餘接近96%的營收都來自於台灣廠區的營運貢獻。

另外,台積電2020年全球逾56,000名員工中,工作地點在台灣的達9成,亞洲(主要在中國)及北美各佔近7%及3%,而台積電晶圓代工製程及先進封裝的技術研發也全集中於台灣。

亦即,從研發、生產及營運角度來看,截至目前,台積電仍是一家跨國成分極低的台灣公司,但在美國啟動全球供應鏈重塑、並以半導體產業鏈為首波關注與調整重心,進而影響全球產業局勢,台積電長期偏安於台灣的態勢,在未來10年內將面臨重大改變。

台積電於2020年5月配合當時主政的川普政府的美國在地製造業復甦政策,宣布投資120億美元於亞歷桑納州設廠,建置月產能2萬片的5奈米製程晶圓代工產線,預計於2024年量產。

對台積電來說,在美國營運晶圓代工廠的成本是高於在台灣,故當時有不少評論分析把台積電此舉視為因應中美貿易戰再起的地緣政治紛爭中,為求中立角色所需付出的代價,甚至看做是未來美國減少對華為封鎖讓台積電可繼續為其生產某些晶片的交換條件。

亦有另一派看法偏向亞歷桑納廠將只是個應付川普政府的「公關廠」,因為月產能2萬片12吋晶圓規模的產能規劃,至2024年將僅佔台積電整體產能1~2%,更有人在那時預測一旦川普未連任、新上台的美國政府不再強烈要求台積電前去設新廠,台積電會在2021年取消該項投資建廠計畫。

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拜登政府上任的第一年,中美兩國在許多方面走向競爭與對抗的腳步並未停歇,其中美國又以對中科技戰與技術封鎖走在最前沿。

與此相關的,美國認為減少對亞洲的半導體供應鏈尤其晶片製造的過度依賴是首要工作之一,集產官學之力出版數份產業報告,並已通過或陸續研擬幾項法案,其中一個具體目標是把美國在全球的晶圓製造(包含IDM及晶圓代工)產能佔比從目前的12%,至2027年翻倍至24%。

受美國欲積極擴張其本土半導體製造產能的影響,台積電的亞歷桑納州建廠計畫不僅開始動工付諸實行,原先設定只有5奈米製程、2萬片月產能的規劃,已逐步轉變成亦打算建置更先進的3奈米甚至2奈米製程產線,該廠區的產能也規劃持續擴充,最終可能達每月10萬~12萬片。

除受美國急欲擴增半導體產能的刺激, 再加上2020年下半至2021年上半這波全球晶片荒與搶產晶圓製造產能的推波助瀾下,其他國家如歐盟及日本都產生危機感,積極拉攏與邀請台積電前往設立製造據點與研發中心。

已具體成案的,如台積電於2021年2月宣布,將於日本投資設立實收資本額不超過日幣186億元、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來擴展該公司的3D IC相關的材料研究,日本經產省也於5月底宣布,針對台積電此研發據點(落腳於茨城縣筑波市)之設立,將投注185億日圓資金,且會有20家日本廠商加入這個先進半導體製造技術開發計畫。

預期未來台積電在台灣以外持續進行具規模的產能擴充、研發據點擴增、大舉召募海外員工將會是常態,這些也將使台積電面臨全新挑戰,比如跨國大規模生產營運所衍生的成本管控、不同社會文化下的人力資源管理調配等。

持平而論,台積電的生產與營運集中在台灣的程度若持續維持8、9成以上,對台灣造成的壓力,除了年年大幅增加的水與電消耗,高素質人力的吸納亦帶來的另一種資源吃緊壓力。

而全球晶圓代工先進製程產能過度集中於台灣所造成的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風險,在地緣政治的角力危機中,不見得總是護身符,有時反而是驅使某一方鋌而走險的巨大誘惑。

值得更深一層思考的是,台積電將從台灣的台積電完整蛻變為世界的台積電,台灣其他行業乃至於台灣本身,是否也有機會從東亞的台灣走向為世界的台灣呢?

責任編輯:陳奭璁


文章來源:digitimes科技網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文字、圖片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chiping688@gmail.com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