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000家合法丁建工廠恐一夕間變違法 拆除農地上高汙染工廠還有更好解方?


2021-06-23 12:59 聯合新聞網 / 今周刊


【文 / 李佳穎】


6月中旬,環保署南區督察大隊與台南市環保局查獲皮革工廠排放廢水到台南永康、仁德交界的三爺溪;5月晚間,台中大雅一家金屬工廠失火,火勢迅速撲滅,卻驚動周邊鄰居。這兩家工廠都因鄰近農地或住宅區,廢水、空汙與火災長期造成社區隱憂。


長期以來,中高汙染工廠散落在農地聚落之間,造成土地汙染、甚至公安危險,多有所聞,政府也決定納管處理。這些中高汙染工廠大約分成3類,第1類是已取得臨時登記的農地工廠,可以遷廠或在提出工廠改善計畫後申請特定登記,以就地合法並任意買賣。


第2類則是未登記的中高汙染工廠。對此,去年9月2日,經濟部要求未取得登記者要在今年3月19日之前,提出轉型、遷廠、關廠計畫,才能進一步取得登記。


然而,時效已截止3個月,未登記的1547家中高汙染工廠,僅有455家提出輔導計畫,另有1092家未能掌握,由地方政府查處中。


就在未登記工廠納管牛步化前進之時,沒想到,有為數更多,原本是合法屬於丁種建築用地的中高汙染工廠,卻可能因該地區被劃入縣市國土分區中的國土保育地區或農業發展地區後,淪為「非法」,被迫遷移或關廠。


內政部統計,全台上萬家丁建工廠,目前已知位在國土保育地區及農業發展地區將近6500公頃,粗估有6000家工廠。為何原本合法的丁建工廠可能變非法?此政策背景,就來自2016年正式上路的《國土計畫法》、2018年內政部提出「全國國土計畫」,訂定4大分區、19種分類。


過去3年進度,則是由各縣市地方政府自行規畫空間分區,在今年4月底終於通過「縣市國土計畫」。而接下來的進程,將要由內政部與各縣市訂定分區內的管制規則,預計2025年5月完成,屆時,每一筆土地與建物都必須依照分區與分類的規則使用。


丁建工廠汙染 裁罰高達37億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沅諭比喻,縣市國土計畫像是決定房間、廚房的空間配置,此刻,內政部與縣市政府要開始討論各個空間的使用規則,就像是討論房間裡能不能安裝固定式層架,若房間未來不能安裝,原已花錢安裝的部分如何處理,就需要審慎思考。


在縣市國土計畫下,國土保育地區維護環境生態,農業發展地區提供農作種植,這2個「房間」涉及環保與食安,規則應最為嚴謹;而丁建工廠就像是安裝在房間裡的固定式層架,它們過去合法申請、營業,卻有可能使得規畫縝密的國土計畫出現漏洞。


根據內政部今年2月公布的「國土計畫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草案,未來工業設施應設置在城鄉發展地區,但既有合法丁建工廠卻仍能續留在國土保育地區及農業發展地區,在「妨礙國土保安與農業發展」的狀況下,才必須遷移或變更,這項未定案的規定已引起環境公民團體反彈。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79期)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