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居家辦公將成常態?研究:恐凸顯貧富差距引發社會動盪


2021/6/7 08:00


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肆虐後,多國企業紛紛要求員工在家上班,降低病毒感染。不過一項研究顯示,居家上班(work from home,WFH)很可能凸顯員工居家環境的貧富差距,若一昧在疫情後繼續實施,恐怕會引發社會動盪。

德國之聲報導,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TU Darmstadt)最近針對居家辦公風險進行一項大規模調查。該調查於2020年6月、8月和10月共訪問952名公司職員,想了解員工如何看待居家工作及效率。

結果發現,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德國已有很多人居家工作,數量多於外界認知。而與知識性相關的工作,並非外界所認為可容易在家辦公完成。且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表示,居家工作效率不及辦公室。其中一項主要因素就是居家狀況。

報導指出,若民眾必須長達數月採用網路科技居家辦公,同時在照顧幼兒和安排子女在家上課之間達到平衡,便成為持續性的壓力。若還因缺少獨立的書房,不得不把廚房、客廳或臥室用作家庭辦公室,壓力就更大了。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房地產經濟和建築管理系主任普夫努爾(Andreas Pfnür)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是否能夠有效居家辦公。住房情況比工作類型或孩子數量更是關鍵。…我們沒有想到會是這樣。」他表示,受訪者對自己住房情況、地理位置和設施越滿意,對居家辦公的滿意度和效率便越高。


但研究也說,並非只有居住環境較佳和擁有獨立書房的人對居家工作更滿意、更成功。薪資水準較高、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員工在居家辦公中也表現良好。

相較之下,單身或年輕的員工,往往因住宅較小,因而更會抱怨孤獨、與辦公室同事之間缺乏互動。

該研究表明,居家辦公的模式不能隨意持續,傳統的辦公室應該要繼續存在。達姆施塔特工大研究人員發現,居家工作必須具備相應框架條件:良好的家庭辦公設備必不可少;居家辦公必須是出於自願的決定,「如果公共部門和雇主方不能因時制宜,則一個以居家辦公為基礎的工作世界就有可能導致社會亂象。」

為此,普夫努爾警告說,居家辦公打開了一條進走向兩級社會的道路:「有的員工擁有誘人的工作,完全可在自己舒適的家裡完成;有的人生活環境較差,居家辦公簡直就是受罪,難有效率。」

他總結道:「居家辦公正成為新工作世界中,一種贏家的身份象徵。」(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新聞來源:蘋果日報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